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服装饰件正文

也论“国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06 浏览次数:108
  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服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人们心理上引起某种感情的共鸣,没有这种共鸣,服装就会像生命一样失去活力,很容易风干和脆折。国服亦如此。
  
  定义“国服”
  
  何为“国服”?百度百科中对国服的定义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服饰,如日本的国服是和服,韩国的国服是朝鲜服等。可见,国服必须具备本国文化底韵,能够演绎民族风情,展示国家魅力,同时是国家历史传承的产物。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着装随着朝代的变迁千变万化。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到商周时代基本就是上衣下裳(裙)。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式。隋唐两代,服装成为统治者权力的一种标志,并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受到相应的影响。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末期,悠悠几千年,是汉服的蓬勃发展时期。汉服是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汉朝的全面完善并普及,其通过自然演化形成了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的服饰体系。汉服目前很受推崇,出现在一些地方举行的成人礼、谢师礼等仪式上,并一度被汉服爱好者推崇为“国服”。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教授介绍:“纵观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中国古代服装一直代表着一种等级,皇与臣、官与民等,地位不同,着装也不同,讲究尊卑贵贱。”比如,清代的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人开两衩,一般市民不开衩。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职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缝一块补子,称为补服。补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曾兽,但花纹与明朝不同,而且由于清朝的补服是对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块分成两半。有一种长不及腰、袖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马褂。马褂以黄色为贵,非皇帝特赐不能穿。还有马甲,北方称为坎肩或背心,是无袖短衣,男女都能穿。男子下身穿裤,穿裙的已不多见。
  
  中山服、学生服等吸收西方服式特点的服装出现在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中山装是以孙文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乐黛云女士介绍:“1929年,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同年公布的《服装条例》又选定旗袍为‘国服’。”这是中国第一次定义国服。中山装虽然在建国后并未被明确定为国服,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穿中山装,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场合,国内许多名人比如李连杰、刘德华、成龙等仍习惯于选择以中山装亮相。另外,还有由马褂演变而来的唐装,也受到一些人的青睐。
  
  中国文化书院创始院长汤一介认为:“不管是汉服还是中山装,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推崇何种服装为‘国服’,它首先都是建立在一定感情基础上的,必须能够承载历史的厚重。”
  
  “国服”与国民归属感
  
  在韩剧里你会时常感受或听到,我们韩国真是一个美好的国家呀,这样一句话。你不能不佩服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区区一韩服就被演绎出万种风情,优雅且有品位。韩服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个性发展开始于李氏朝鲜中期,可谓韩国色彩和韩国文化最为浓郁的代表,在法国更有‘风的衣裳’之美称。最值得称道的是,韩国国民对韩服的情有独钟,婚礼、节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
  
  公元8世纪,中国唐代的服装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和服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今日本人所穿的和服,大约是在600年前基本定型的。和服款式很多,婚、宴、丧、礼、春、夏、秋、冬皆不同。和服上的花纹是日本传统式的,这种花纹跟我国唐朝服装上的花纹有着历史的渊源,书中曾有关和服的名词加“唐花”、“唐草”、“唐锦”等,都有一个“唐”字,也说明了这点。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乐黛云女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说,国服不但是对一个国家形象的展示,也呈现出一种对国家感情的寄托,一种历史文化的归属感。面对如此情结,我们对‘国服’应如何抉择?”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别人无法替代的东西,如果单纯的将某一个民族的东西拿出来代表整个国家,实是笑谈。汉服是汉族的服装,中山装有泊来品之嫌,如何选择国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根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某个服装设计师自以为是的参悟。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所以你必须有,没有你会丢脸,我会失望。服装设计师们慌里慌张的抛出,老百姓慌里慌张的接受,让国服演绎成“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只能造成我们不光在追着别人跑,我们还在追着别人的后面擦着自己的屁股。
  
  给“国服”以尊严
  
  提出“国服”,就应给“国服”以应有的高度,给“国服”以尊严。国服不是我们的信手拈来,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国服装的长期熏染造成的影响,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一段历史,总在不经意间让中国服饰或多或少的将它的真实步履落在这山重水、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中国的“国服”用任何一种已有的形式都不能代表。我们不能对某个历史进行断章取义,那只能使国服显得单调。刻意的设计,是对国服灵魂的谋杀。如果国服的弘扬都要以其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推出国服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东北虎服饰掌舵人,也是中国“华服”的创始人,数十年致力于推动中国民族服装传承发展的开拓展张志峰认为:“国服’上哪朝哪代服饰的翻版,而是要将五千年文明的断点与断代承接为一脉,再将其历朝历代之服饰精华一脉贯通。同时,汇集全球服饰之精工技法,博采世界民族之林的多元文明,达到一世融汇之境界。”
  
  中国古代服装技术登峰造极,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用料约2.6平方米,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就目前而言,国内最顶尖的云锦技术亦难仿制。中国古代丝绸在欧洲皇家剧院被当作神物备受追捧,贵族们愿以庄园换取一件丝绸长袍。“缂丝”、“刺绣”、“云锦”、“剪纸”、“手绘”、“结绳”等都是中国服装历史悠久而濒临断点的绝艺。
  
  汉代云绵被誉为“寸锦寸金”,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其“妆花”工艺,每天只能手工织造5厘米,至今无法用机器代替。云锦上每一根经纬线,都带着皇家织造、不惜工本的烙印。是千古传颂为“锦中之神”的极品。
  
  历史悠久的中国刺绣文化博大精深,以其几格独特、色彩瑰丽、针法多样、绣工精致绝伦而闻名于世。缂丝,又名刻丝,与刺绣、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为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并与云锦合称为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因其工艺精妙绝伦与苏绣一起被誉为“苏州织绣双壁”。2008年NE?TIGER推出的华服系列,其最为华彩的缂丝工艺部分,就得到了两位“国宝级”大师的亲身相助,一位是曾为皇家制作龙袍的缂丝世家之第五代传人王嘉良,另一位是将几近失传的本缂丝工艺复兴的缂丝大师王玉祥。已有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缂丝”,在璀璨的华夏文明中独领风骚。它以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丝作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巧夺天工之技法织成。缂丝的技艺在刺绣及织锦工艺品中登峰造极,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超越的技艺空间,因而自古就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明清两朝,缂丝成为了皇权的象征,一针一线蕴含了中国奢侈品说明文明的博大精深,当之无愧地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缂丝这项中国千载文明与智慧结晶的古老工艺却曾一度濒临失传,直到NE?TIGER怀着深沉的民族情怀,对缂丝进行改良和运用,才让现代人有机会如此贴近这延续几千年、仍在呼吸的中华顶极服饰文化。
  
  剪纸工艺在服装上的应用可谓一个突破。由汉代至今有着悠久历史的剪纸工艺,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结绳绝艺如其他中国艺术般多利用自然形态、谐音而取其意。在历史上,结绳曾被作为民间祝祷的符号,成为世代相传的吉祥饰物。
  
  我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华夏文明汇聚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不断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千年战袍的森然,文袍的飘逸,怎样揉进现代国服里。服装的魔力,能把偌大一个世界,变成人人心中的风景,变成中国文化的浓缩和符号。这便是服装风范,或端庄,或飘逸,或俏皮,或妩媚。从古到今,如何演绎我们是炎黄后人,才是“国服”的生命力。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