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化工正文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隆重揭晓(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01 浏览次数:80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隆重揭晓(图) 美日三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撮合”碳原子 日美科学家共享化学奖

现年80岁的日本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铃木章。

“撮合”碳原子 日美科学家共享化学奖

根岸英一1935年出生在中国长春。

“撮合”碳原子 日美科学家共享化学奖

与日科学家共享诺奖的美国人赫克。现年79岁。

"); }

新京报10月7日报道 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三人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首先宣读了获奖者名单。他说,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随后,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特兰德和评委拜克瓦尔介绍了3名获奖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他们说,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集合在一起。但是碳原子本身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通过某些方法让碳的化学性质更加活泼,更容易发生反应。这类方法能有效地制造出很多简单有机物,但当化学家们试图合成更为复杂的有机物时,往往有大量无用的物质生成,而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的研究成果解决了这一难题。

向化学家提供精致工具

两位评委介绍说,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碳原子会和钯原子连接在一起,进行一系列化学反应。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

评审委员介绍,赫克1972年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根岸1977年和铃木1979年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

一日籍获奖者出生长春

赫克、根岸和铃木现年分别79岁、75岁和80岁,虽然因同一课题获同一奖项,却不曾共事或合作。

赫克于1931年出生在美国斯普林菲尔德,现为美国特拉华大学名誉教授。根岸英一于1935年出生在中国长春,现定居美国,但仍保持日本国籍,现任美国珀杜大学教授。铃木章1930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现为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他们三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新华社电/专稿)

特写

凌晨5点接到获奖电话

6日11时57分(北京时间17时57分),按照惯例,评审委员会电话连线身处美国东海岸的根岸。

瑞典电视台记者率先问及得知获奖时正在做什么,根岸回答,前一天午夜入睡,凌晨5时接到电话,“我睡得正熟”。“闹醒”后,根岸说自己“极度高兴”。一名评审委员说,发布会前与3名获奖者取得了联系。当时,赫克身处菲律宾,最初反应是“惊喜”,不久恢复平静。

尽管三人年事已高,但身体状况良好,愿意参加12月10日在瑞典举行的颁奖典礼。赫克、根岸和铃木现年分别79岁、75岁和80岁。

新闻发布会连线的最后阶段,记者集中询问“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应用前景。根岸说,这一课题所获成果可应用于不少领域,或可用于创制新药物,但“我不知道具体会是什么”。

释疑

以钯为“媒”撮合碳原子

碳原子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愿相互结合。怎么让这些懒洋洋的碳原子活跃起来,好将它们凑作一堆?

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想到办法,法国科学家格林尼亚发明了一种试剂,利用镁原子强行塞给碳原子两个电子,使碳原子变得活跃。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果,使格林尼亚获得了19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但是这样的方法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时候有很大局限。人们不能控制活跃的碳原子的行为,反应会产生一些无用的副产物。在制造大分子的过程中,副产物生成得非常多,反应效率低下。用钯作为催化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钯原子就像“媒人”一样,把不同的碳原子吸引到自己身边,使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容易结合——也就是“偶联”,而钯原子本身不参与结合。这样的反应不需要把碳原子激活到很活跃的程度,副产物比较少,更加精确而高效。

反思

“如果一名科学家在俄罗斯提出一个天才想法,我们的官僚主义者会把它塞进棺材。”

——已故俄罗斯科学家金茨堡

官僚主义害了俄罗斯科研?

梅德韦杰夫批评俄人才政策失误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俄罗斯裔科学家海姆和诺沃肖洛夫5日以石墨烯研究捧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两人均出生于俄罗斯,毕业于莫斯科理工大学,曾在莫斯科从事科研工作,后相继赴荷兰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教。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后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我们需要努力,这样我们的天才才不会出国,”梅德韦杰夫说,“我们的实验研究基地已经严重过时,最近几年没有开发(研究基地)。”

在俄罗斯从事纳米技术和应用物理研究的因杜卡耶夫认为,虽然苏联教育模式令科研人员拥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验能力,但“资金和现代化设备匮乏、工作和居住环境不佳”迫使一些俄科研人员离开祖国。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已故俄罗斯科学家金茨堡去年则曾批评俄学术界存在官僚主义和资金使用不当等现象。他说:“如果一名科学家在俄罗斯提出一个天才想法,我们的官僚主义者会把它塞进棺材。”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